5月4日-7日,由江南大学、鲁文大学(比利时)联合AACC国际及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主办的2017世界烘焙与发酵食品生物技术高峰论坛(IFBFBF 2017)暨2017世界焙烤前沿科技及产业化发展高峰论坛(以下简称“烘焙论坛”)在无锡君来世尊酒店成功举办。出席本次烘焙论坛的嘉宾有江南大学副校长徐岩教授;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美国AACCI中国执委黄卫宁教授;比利时鲁文大学教授、AACCI前主席Jan DELCOUR(杨·德尔考)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魏益民教授;山东理工大学宋元达教授;西班牙科学研究理事会-农业化学和食品科技学院Cristina ROSELL(克里斯汀娜·罗塞尔)教授、焙乐道集团比利时亚太研发总监Paul BAISIER和焙乐道集团(香港)长期研发经理李宁等专家。来自国内外烘焙与发酵食品领域的高校、研究机构、企业代表约500人参加了会议。
5月5日上午九点,烘焙论坛在江南大学黄卫宁教授的主持下正式开幕。江南大学副校长徐岩,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朱念琳,比利时鲁文大学教授、AACCI前主席Jan DELCOUR(杨·德尔考)等人在开幕式上致辞。
开幕式结束后,部分专家就传统发酵与食品现代化技术主题发表相关演讲。江南大学黄卫宁教授,以《中国现代烘焙食品发展态势与产业化关键技术创新》为题发表论坛演讲,围绕“行业发展总体趋势、产业化技术创新动态、冷冻面团和现代酸面团发酵技术”三大方面洞察烘焙食品行业前沿动态。西班牙科学研究理事会-农业化学和食品科技学院教授Cristina ROSELL(克里斯汀娜·罗塞尔)此次围绕“面包与功能性食品”从功能性面包的角度浅谈产品策略与技术。宾堡(中国)集团李宜泽总监以《发酵与酸面团的研究与应用》为题,讲述中西方最早的发酵食品,介绍来自宾堡美国“圣路易斯酸面包”及其培养过程。比利时鲁文大学教授、AACCI前主席Jan DELCOUR(杨·德尔考)发表了题为《改善面包品质的小麦生化组分的优化结构和特性》的演讲。围绕“改善面包品质”的主题,阐述了小麦淀粉、蛋白质、非淀粉多糖和脂质的结构和以及谷物加工过程中特性,对面包制作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此外,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的魏益民教授则是向大家介绍了小麦加工过程中产品稳定同位素的变化。
5月6日,烘焙论坛围绕“酶生物工程与食品(烘焙)酶应用解决方案”和“健康食品与功能配料生物技术”两个专题报告继续进行。江南大学副校长徐岩教授团队、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教授Thomas
SZYPERSKI(托马斯·赛普斯克)、诺维信技术服务经理徐清、焙乐道集团亚太研发总监Paul
BAISIER(白保罗)、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许建和教授等多位专家学者出席。来自不同高校的食品专业学生和部分科研人员也认真参与了为期两天的学术论坛并满载而归。同时,来自悉尼大学的Les
COPELAND教授在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报告厅分会场开展了特别专题,讲解如何在谷物食品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随着黄教授对到场嘉宾以及所有参会人员表示致谢,并许下和大家再次相见的约定后,2017世界烘焙与发酵食品生物技术高峰论坛(IFBFBF 2017)圆满落幕。
经济的发展,使得消费者消费观念潜移默化的发生了转变,消费者已经不再满足于安全食品的追求,更注重其健康、营养和口感等方面的均衡。传统发酵、现代生物技术以及健康食品与功能配料生物技术等 也因此逐渐受到不同行业人士的高度关注。黄卫宁教授带领的国际化团队和焙乐道公司立足绿色与健康的理念,通过多年的产学研联合合作项目,已取得了众多酸面团发酵创新研发成果,并成功实现部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转化。团队先后赴我国各地采集传统老酵头样品,通过宏观基因组学技术、PCR、DGGE-PAGE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先后从分离出的1000多株乳酸菌中筛选了一百多株功能菌株。黄卫宁教授作为中国烘焙研究学者第一人,中国烘焙业的领军者,自2002年回国以来,带领年轻的研究团队,一直致力于烘焙前沿领域的研究,力求使我国烘焙科学研究追赶甚至超越世界先进水平。本次烘焙论坛在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烘焙科学与功能配料研究室和生物工程学院酿造微生物与应用酶学研究室的联合承办下,汇集众多国内外一流专家学者,为业界人士、企业代表、学生团体等打造了一个顶尖的学术交流平台,进一步推进了烘焙与发酵食品生物技术的高端交流与融合碰撞。
相信此次高峰论坛的成功举办,在迎合时代契机的同时,其不断深化的学术研究和精细化的企业创新也将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的福祉!
2017
IFBFBF论坛现场